讓激勵這些人的靈更加激勵你我!
分享:https://www.wellsofgrace.com/resources/bio_index.htm
羅馬書 5章5節 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
讓激勵這些人的靈更加激勵你我!
分享:https://www.wellsofgrace.com/resources/bio_index.htm
from Google AI Overview:
虽然教会领袖可能无法直接“控制”某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但他们的行为可能会营造一种环境,加剧或减轻这种疾病。宗教环境中的强制控制可能极具破坏性,可能导致创伤,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相反,提供安全、支持性和创伤知情环境的教会,可以在治愈和康复中发挥关键作用。
强制控制:过度控制信徒的生活、决定和信仰的领袖,可能会营造一种高度紧张且可能造成创伤的环境。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这可能表现为控制信徒的居住地、婚姻对象、接受的医疗治疗以及与谁联系。这种控制可能会引发或加重 PTSD 症状。
缺乏创伤知情护理:如果教会没有为遭受创伤的成员提供安全和支持的环境,这可能会阻碍他们的康复。这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包括淡化或否认他们的经历,或未能提供适当的资源或支持。
宗教创伤综合症:根据维基百科,在极端情况下,长期处于高度控制和虐待的教会环境中会导致宗教创伤综合症 (RTS),其特征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症状。
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强制性控制会损害教会内部的关系,包括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这会造成一种脆弱感和无力感,从而加剧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症状。
......
总而言之,虽然教会领袖无法直接控制创伤后应激障碍,但他们的行为以及在教会内营造的环境,会显著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创伤后的康复。强制性控制和缺乏创伤知情护理可能会加重症状,而安全、支持性和创伤知情的环境则可以促进康复。
和受恩(Margaret E.Barber)(1866年—1930年),英国女传教士,以对中国基督徒领袖倪柝声、王载的影响而著称。
和受恩是影响倪柝声最大的一位属灵前辈。是她将弟兄会和内里生命派的著作介绍给倪柝声,由此将中国早期福音的性质转入追求属灵生命经历的阶段。倪柝声评价她的属灵经历相当之深。“她是一位在主里顶深的人”,后来倪柝声在1933年访问欧洲、接触了许多基督徒领袖后,评价说:“我真不容易能再找到一位可与和教士相比的,也许有一位弟兄可以。”[3]他形容她是一个发亮的基督徒,只要走进她的住处,立刻觉得神在那里。什么时候他去见一见和教士,和她谈一谈主,读一读圣经,就叫他知道自己是不够的。
读到她的简介,最感动的是她留给倪柝声那边圣经中的这句话:
“为己我无所求,为主我求一切。(I want nothing for myself,I want everything for the Lord!)”
默默无闻的女传教士----和受恩(M.E.BARBER)阅读摘录:
“似乎不为人所知。”(哥林多后书六章九节)
和受恩教士第一次受差遣到中国,是在一八九九年,到福建省埃州市,在仓前山圣公会所办的陶淑女子中学里教了七年书。她有基督丰盛的生命,溢流出美好的生活,吸引许多学生围绕在她身旁接受教育,因而引起了校长的不满和同工们的嫉妒。有人以为她热心过份到神智不清的地步。最后还被加上了莫须有的十大罪状。当她安静省察的时候,在主面前觉得:姆指与小指争吵,都是叫头受伤,还是离开这里吧!她就完全顺服,悄然地离开了陶淑女子中学。虽然如此,由于当时会督相信那些罪状属实,于是就将她遣回英国。那些告她的罪状还是送到了英国差会的总部。那时她就学了在十字架荫影下默默无声的功课,宁可忍受委屈,不为自己申辩。直到差会负责人对她说:“我用职权吩咐你,不要隐瞒!”她才把一切的原委说了出来。虽然后来真相大白,然而她已付了相当于生命的最高代价。为着满足神的心,她宁可撕碎自己的心。名誉是人的第二个生命,对于事奉主的人更是如此。她在十字架的荫影下不肯抢救自己,像约瑟一样:“被撕碎了!撕碎了!”(创37:33)。
从外面来看,两个没有差会支持的弱女子,能为主作什么呢?但是她们的属灵眼光一点都不弱。一心要得着当时十分落后的广大中国归向基督,这似乎是一个遥远的美梦。但是,她们看准了神必定为自己兴起一些有为的青年来,为此,她们就专一为这件事祷告。
她们一共祷告了十年,神听了这个祷告,在她住处的附近,有一个很大的复兴。神兴起了一些爱主的青年,其中有王载、王连俊、陆忠信、倪柝声、陈再生、张诗贞等弟兄。以及叶松芳、丁素心、宋希娟、林瑞玉等姊妹。只有神知道那一次的大复兴给中国的基督徒世界带来何等长远的影响!
然后她郑重的说:“所有在主手里的饼,主都擘开了才分出去的,没有擘开的饼是不能变化而养活别人生命的。”她又说:“弟兄,请你记住,多少时候,我真好象饼那样对主说:‘主啊!我奉献给你,但是心中偷偷在仰望说:主啊!奉献是奉献了,但千万不要把我擘开’。我们总是盼望把饼摆在那里,还是那样好看,还是摆在那里不动。但是每一块摆在主手里的饼是没有不被擘开的。”
她不传新派的社会福音,只传耶稣和他的十字架。
有一次倪弟兄和她谈一个问题:“到底主向门徒要求得多, 还是信徒向主要求得多。”倪弟兄的意思是主要求得多。她说:“不!我们所看见的都是人明显的失败,主所看见的是人暗中的得胜。”这些认识显然是她在主面前一个功课一个功课学来的,难怪她那样有把握相信神,那样坚定地拒绝仇敌。有一次,她一连四天病倒在床上,同工都不在,钱她没有了,厨子也因事回家去了。她就问神,为什么她会生病。主清楚给她看见这不是出于神,而是仇敌的攻击。她对主说:“如果我错了,就可以病下去,如果是撒旦的攻击就病不得。”她已发四天高烧,但是她立刻起来 ,写了一首诗,最主要的一句话是:“我对撒旦总是说‘不’。”写完了之后就出去做事,病也好了。神不仅借着疾病让她学功课,也安排其他的环境试验她,看她能否对父神总是说:“是”。
象古时亚伯拉罕一样,和教士不只学习从主手中接过以撒,也学习将以撒放回神的手中。她年老时有一次很盼望有一件皮衣来御寒,她一祷告,主就感动在美国的肢体寄来一件裘衣。有一天她穿上皮衣,遇到一位弟兄,那位弟兄说:“和教士你是个主的工人,怎能穿这样上好的皮衣呢?”和教士听了之后,就把那件皮衣收藏起来。从那一天起,直到她被主接去,都没有再穿这件皮衣了。她觉得如果因为穿皮衣就叫人跌倒,就宁可不穿。
比方说关于妇女讲道,他们的看法不同。后来她的外甥女黎教士作见证说,和教士从来没有跟倪弟兄为这事互相争辩。有时候倪弟兄来到白牙潭,和教士很乐意把讲台让给他,她自己在下面安静的听。从这里可以看出,主在她身上所做的工是何等的深。需要一个无己的生命,才能忍受别人的异议,记着别人的好处。这一切对于青年的倪柝声弟兄实在有深远的影响。
她象书拉密女一样,一生被主吸引,她并不孤单,
和受恩姊妹在她去世后仅遗留百余元,丧事结束后仅剩下几十元,她实在是积攒财宝在天上。
愿感动和受恩姊妹的灵加倍感动我们!!
读书摘录:
耶稣基督是我们最终的榜样和我们唯一的牧羊人。耶稣称自己为好牧人(约翰福音 10:11)。好牧人会带领羊群,而不是控制羊群。
专制的牧师经常使用军事化的形象来说明他们严格的权威和纪律体系。
滥用牧养或门徒训练原则当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它始于一世纪的教会。在使徒行传 20:30-31 中,使徒保罗警告说:“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谬论,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所以你们应当谨慎!”
Yeakley 在他的研究中发现,波士顿基督教会(也称为波士顿运动)在其成员中产生的不健康人格变化模式与在著名操纵性教派的研究中观察到的模式完全相同。数据……证明该教会中存在一种群体动态,影响成员改变他们的性格以符合群体规范……当人们成为基督徒时,圣灵会改变他们,但并不是通过让我们在心理类型上变得相同。来自圣灵的成长产生了一个由许多不同成员组成的身体,这些成员以许多不同的方式执行许多不同的功能。P54
虐待教会采用的另一种有效控制机制是恐惧;害怕达不到标准,害怕离开教会会失去与上帝的联系,害怕精神上的失败。
虐待教会的精神精英主义可以从他们用来指代自己的一些术语中看出:
“上帝的绿色贝雷帽”、“上帝的末日军队”、“忠实的残余”、“上帝的特殊行动”。正如一位前成员所说,“我们相信我们处于上帝在世界上所做之事的最前沿。我看不起那些离开我们运动的人;他们没有所需的条件。他们不忠于自己的承诺。P61
思考分享:
美国有一个基督教信仰群体叫做 阿米什人 Amish,他们用闪避(shunning)的方式来对待被驱逐会员,坚持严格实施闪避,甚至到了这个地步:拒绝同配偶吃住,直到对方悔改自己的行为(来match 他们的信仰)。
有一部由澳大利亚导演拍摄的故事片《证人》用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阿米什人的生活。(Peter Weir,,1971年的 Homesdale 和1981年的 Gallipoli 为他赢得两座澳洲影视学院奖最佳导演奖。1985年执导了首部美国电影《证人》,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
偶读此文,引起共鸣:
“现今教会...一方面是律法主义、功德思想取代恩典——教会成了圣人俱乐部,讲坛成了法庭,小组查经是道德训练班,主日学是训导处的延伸。我们正在培养新一代的文士和法利赛人。当年挨近耶稣的“众税吏和罪人”(路十五:1),如今看着光环耀眼的道德重整员,却步不敢接近教会。...多读圣经是好的,但不能忽略神学。反神学的团体,不论有多少地方胜过“学院派”,总容易走上律法主义的路——靠圣灵入门,靠肉身成全(参见加3:3)。例如:以为好好读经、祷告、待人、奉献、事奉,就在上帝面前有可夸之处。反之,则觉得无颜见上帝。或者是,主日学老师最喜欢讲的一句话:“小朋友要乖,不乖耶稣不爱你。”其实,人从不靠行为好坏,而是靠上帝恩典到上帝面前的(参见来10:19)。这种“废掉神的恩”,令“基督耶稣是徒然死了”(参见加2:21)的假福音,来自人靠肉体成全、靠律法夸胜的天性,应当受咒诅(加3:10)。恩典神学提醒人,必须除去在信徒心中随时蠢蠢欲动的律法主义和功德思想。无论中外,否认神学或神学没读好的教会、神学院、传道人、基督徒,有圣经、有聚会、有活动,但极少有恩典中的自由、圣灵中的喜乐。他们满了不可拿、不可吃、不可看、不可摸的规条,以及要做这做那的律法。“这些规条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谦卑,苦待己身,其实在克制肉体的情欲上,是毫无功效”(西2:23);要不就是被不可负的重轭(重重的活动及律法)压得喘不过气、抬不起头、直不起腰(参见路13:10-I7),以至于得了胃溃疡。” 摘自《生命季刊》第35期 文/康来昌
感叹:律法主义在教会里设置一个门框,只允许低头的人进入门槛。批判的言语让人心惊胆战,把牧师说的话当成神说的话,在教会中形成一个“信靠牧师就是敬畏神‘的文化。
耶稣说"我却不判断人": I pass judgment on no one. John 8:15
可惜,身边处处有文士和法利赛人。
律法主义,不但吞噬神给人恩典的自由,而且像面酵一样传染其他人,把人都带到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路上去了。
文士和法利赛人的特点:
1)不承认自己错的部分,光指出别人的错的部分。
2)在自己心里列出条条框框,暗中测量别人,但不测量自己。
3)从来不认为自己有错,从来不表达任何歉意,从来不寻求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4)把神托付的己任看成是自己的地盘。任何对自己有利益威胁的人,就实行拦阻、诡诈、用量器量人、辖制、论断...
5) 看见有人为耶稣拼命,不但不感恩鼓励,反而用尖酸刻薄的话语相待,并丝毫没有祝福。
6)把自己当成权威,并以手中的权利来辖制人。
7)出现问题对自己有威胁时,第一时间离开,完全否认自己的责任,自以为自己是圣洁光明的。
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雅各书2:13
在《你的爱不离不弃》这首歌中,有一句歌词非常感动人:你的爱总是不离不弃,怜悯如江河涌流。
神的怜悯如江河涌流。
事实上我们全人类所有人的怜悯加在一起,都比不过神怜悯江河中的一滴水。我们的服侍是要让神的恩典如江河从我们生命中涌流出去,而不是自己把神的恩典装在口袋里当成资本来判断人。
让恩典涌流在你生命中吧,千万别随从文士和法律赛人的道路!
作詞:梁弘志 作曲:梁弘志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讀你的感覺像三月
浪漫的季節 醉人的詩篇 嗚....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讀你的感覺像春天
喜悅的經典 美麗的句點 嗚....
你的眉目之間 鎖著我的愛戀
你的唇齒之間 留著我的誓言
你的一切移動 左右我的視線
你是我的詩篇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讀你的感覺像三月
浪漫的季節 醉人的詩篇 嗚....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讀你的感覺像春天
喜悅的經典 美麗的句點 嗚....
你的眉目之間 鎖著我的愛戀
你的唇齒之間 留著我的誓言
你的一切移動 左右我的視線
你是我的詩篇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你的眉目之間 鎖著我的愛戀
你的唇齒之間 留著我的誓言
你的一切移動 左右我的視線
你是我的詩篇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梁弘志在离世之前,告诉了蔡琴《读你》的真正隐含意义。原来《读你》读的不是情人,而是《圣经》,因为只有读《圣经》,才能“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梁弘志说:“信仰的改变使我体会天父的爱和他赋予我的使命。要用口、用心赞美祂,用工作、用才艺献给他,一切荣耀归于他!世俗红尘给我的各种大师封号与尊称,我丝毫不以为意,只视自己是他的小小工具罢了。当你以他的名来咏唱歌颂,表达心意,这些歌就已属于你,且将他的爱藏于你内心深处吧!或许你也愿意把这些乐于分享,做他的小小兵卒。”
摘自-舒舒电台
有声第88期 | 苦痛是爱的戳记–蔡琴的故事【不一样的生命】